当前位置:首页  培养管理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徐孟东教授讲座《中国交响乐创作与理论研究文本简析》《中国复调音乐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

 浏览:54  发布时间:2023-11-13 




第二届西安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讲坛暨学科建设高层次专家系列讲座


The Second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High-level Experts Forum 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latform for Doctoral Candidate  Supervisors



11月7日、8日下午,由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西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委员会主办,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培养院系协办的“第二届西安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讲坛暨学科建设高层次专家系列讲座”第十六期两场讲座《中国交响乐创作与理论研究文本简析》、《中国复调音乐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顺利举办。



讲座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原常务副院长、二级教授、中国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副会长徐孟东教授主讲,西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宝杰教授主持,我校特聘专家张豪夫教授、作曲系、人文学院等院系师生参加了讲座。



第一场讲座,徐孟东教授细致梳理和讲解了我国交响音乐的发展历程。以1929年黄自先生在美国耶鲁大学完成和正式演出的毕业作品——管弦乐作品《怀旧》为发端,开创了中国交响乐创作筚路蓝缕之路。弹指一挥间,中国交响乐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沧桑之路。经过音乐学者的不断研究发掘,萧友梅先生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哀悼进行曲》又将中国的管弦乐创作起点向前推进了十余年。徐教授详尽归纳总结了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中国交响乐创作真正繁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各类经典的管弦乐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一路生花,中国交响乐不再局限于模仿,更多作曲家从发掘中国的本土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的角度更深层次地进行创作。

接下来徐教授以自己的两部作品为例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讲解。

第一部作品是中提琴与乐队《交响幻想曲》。创作过程中,徐教授最终选用了中提琴这件作品较少的乐器,运用中提琴富于特质的色彩音色,与乐队勾画出令人绚烂的音响。徐教授用五声调式最普通的三音组来作为这个作品的核心音高素材,并运用衍展、纵横、音色细化、音型变化的发展手法描画出悠远的意境。作品分为六个部分,两个核心三音组交替循环发展,到第七部分时,两个三音组合二为一,构成相对完整的主题乐句——源自古琴曲《流水》素材。

乐曲在整体上运用中国音乐文化元素,使用了中国传统乐曲的多部并列结构,参考了中外民间音乐当中的循环变奏结构原则,巧妙处理了西方音高组织原则与东方五声调式相结合问题,充分挖掘中提琴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融合西方作曲技法追求中国文化气息的管弦乐佳作。



第二部作品《远赖》是徐孟冬教授在1994年受韩国江原大学邀约,为大提琴与交响乐而创作,1995年改编为大提琴与钢琴版本。这部作品的创作受到晚期浪漫主义的影响,结合了中国的传统音乐思维和创作技法。

徐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90年代,余秋雨的一篇文章《遥远的绝响》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篇文章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精神,其中,嵇康的《广陵散》触动了徐教授,因而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部作品。

《远赖》的五声性三音组与《交响幻想曲》有类似之处,其核心素材不仅应用了模仿、扩大等传统复调写作手法,还采用“点描”、微复调等多种技法,并充分考虑到大提琴的演奏技法。在创作中,徐教授按照古琴曲“散-慢-中-快-散”的结构来布局,将速度定为“散-慢-中-快-散-慢-散-慢”,宏观上的速度有渐变式,速度形态也和古琴曲的“散-慢-中-快-慢-散”形态相呼应。本场讲座最后,徐教授总结道:“交响乐创作要有艺术性、创新性、可听性,可以在室内乐作品中进行有益的创新探索。”



第二场讲座名为《中国复调音乐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徐教授首先对复调音乐在我国近百年发展的历程及其辉煌的成果做了回顾和总结,并着重介绍了我国整个作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西方音乐开始比较系统地走入中国,直到民国初年,经过蔡元培先生等人的大力发展,特别是经过五四运动后,中国才正式步入了新音乐发展的道路。作为西方作曲技术的重要组成,复调音乐也随之引入和发展起来,对中国专业音乐的创作、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复调音乐理论体系是在系统引进西方音乐体系并完全消化吸收的同时,不断深入进行中国化、民族化的理论研究探索以及实践,使其逐渐形成一个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具有中国特色并不断发展的作曲技术理论体系,这一直是中国作曲及作曲理论界最重要的目标。



徐教授系统地讲解了复调音乐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阶段,西方复调音乐理论的系统介绍、引进(1920-1979)

此阶段诞生了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的开山之作——王光祈《对谱音乐》《对位法概论》,并产生了黄自《怀旧》、贺绿汀《牧童短笛》等复调音乐作品,对我国音乐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阶段,中国复调音乐理论初步形成发展的探索阶段(1980-1999)

此阶段重点是中国学者思考如何在此基础上形成、建立,并不断发展自己的复调音乐理论。许多独立撰写的复调音乐理论著作教材在此阶段正式出版发行,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包括陈铭志的《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赋格曲写作》等。

第三阶段,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真正形成发展并且初步体系化(2000年-至今)

此阶段复调教材、专著和学术论文持续推出,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佳丰富的方法来进行各种复调音乐理论和技法探索。



随后,徐教授介绍了的大型室内乐作品《惊梦》,此作是徐教授为2004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所创作的作品,灵感源于中国著名古典戏剧《牡丹亭》。作品采用了人声乐队的形式,以音色变幻的写法来创作,创造性地将昆曲吟诵念白与乐队进行交织,并将生、旦、净不同吟诵进行共时态的对位结合,产生了极其新颖独特的音响效果。

讲座最后,徐教授指出:随着复调音乐技法与理论日益丰富的发展,它必将极大地影响现当代中外作曲家的创作,而且深刻地作用于作曲及作曲理论等其他学科,我们应该通过交融互通共同推动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文稿: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