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张豪夫教授《创作心路——我的第二交响曲<九曲黄河>》
10月18日下午,由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西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委员会主办,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培养院系协办的“第二届西安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讲坛暨学科建设高层次专家系列讲座”第十四期《创作心路——我的第二交响曲<九曲黄河>》成功举行。
讲座由我校特聘专家、杰出校友、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华裔作曲家张豪夫教授主讲。讲座伊始,校研究生部主任郭强教授介绍了创办“西安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讲坛暨学科建设高层次专家系列讲座”的意义:通过邀请国内外艺术学科顶尖专家来校讲学,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音乐舞蹈领域杰出艺术人才,在引入学科前沿理论、学术思想方法的同时,围绕人才培养核心任务打造我校学科建设高地。本场讲座由作曲系主任吴延教授主持。现场师生们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九曲黄河》是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和西安音乐学院联合委约而创作的,谈及《九曲黄河》这一交响乐的创作背景,张豪夫教授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在西安的生活经历,表达了对关中平原、三秦大地,以及陕南陕北的热爱。张豪夫教授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实际、以西北大地的音乐风格特点作为自己的音乐素材来源,促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浪淘沙》描写了在黄河流域辛勤劳作的淘沙人的生活,这正与张豪夫教授希望以音乐特有的方式展现这片古老土地上的风土人情、沧桑历史和生命活力的想法相吻合,因此张豪夫教授取其诗首句“九曲黄河”四个字为他的第二交响曲命名。
接着,张豪夫教授和师生们分享了自己学习创作的经历以及音乐创作观的形成演变过程。张豪夫教授讲到:世界上有两本书,一本书是有字的书,即读万卷书,一本书是无字之书,即行万里路。通过讲述自己在国外所见的风景,在国内外所经历的见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张教授总结道:“我们每个人开始学习创作时都在寻找自己的风格,这可能是一辈子的事,也是一件很难的事。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去感受外边的大千世界,去了解世界上各种不同的音乐,不同的文化,去寻找并建立最适合自己的个人风格来...”这便是张豪夫教授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诠释。
随后,张豪夫教授分乐章讲解了《九曲黄河》这部作品各乐章整体与细部的设计。张教授从《九曲黄河·第一乐章·浪淘沙》讲起,这一乐章是整部作品的重点,它由两个主要素材衍生出不同的动机:一是借用秦腔音乐的音阶、调式、唱腔的走向;二是采用《黄河船夫曲》首乐句的四个音和末乐句。描写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丽情景,又有柔情似水、催人泪下的细腻。
乐曲结构分为九个部分 (含九曲之意),每一个部分又可分为长短不同的小结构段落和变奏。大量赋格手法的使用是这首乐曲的特点之一。在作品整体布局设计中,张豪夫教授借鉴了西方音乐的个别观念,但他又在作品中增添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如采用“园中园”“戏中戏”等结构,尽量避免陈述事件的简单化和可预知性,让音乐的发展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样才更具有艺术的趣味性,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增加艺术的感染力。
讲座最后,张豪夫教授表示期待大家能写出有自己风格的作品,他也提醒同学们:“我们每一部新作的问世,都是自己与历代大师的一次心灵对话,都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审视。是否‘有品位、有情操、有修养’?是否符合‘理、意、趣、法、神、妙、能、逸’的标准?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沉下心来、耐住性子,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创作。”吴延教授代表参会师生对张豪夫教授表示感谢,整场讲座紧凑热烈,意犹未尽。张豪夫教授答疑解惑的同时,用交响曲《九曲黄河》回报母校,体现了他对中国,对母校的赤子情怀,同时也为广大学子树立了良好的人生榜样。
文稿: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