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共绘文化传承新画卷

发布者:研究生部(学科办)发布时间:2025-07-27浏览次数:15

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10日至16日,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丹声榆韵·艺述传承”赴榆音乐活化与传承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榆林市各地,开展了一系列以非遗文化传承与红色文化教育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交流学习与文化传承,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同时汲取革命精神力量,实现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


 

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活动首日,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师生团队走进榆林市榆阳区文化馆,与当地文化馆共同举办了“美育共同体建设协作基地”及“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的挂牌仪式。这一举措标志着校馆合作迈入了新的阶段,双方将在非遗文化研究、美育资源共享、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度协作。挂牌仪式后,一场别开生面的联合演出在文化馆内上演。榆林小曲省级非遗传承人梁梅携弟子任彩艳、陈海燕,共同演绎了经典曲目《静兰房》与《张生戏莺莺》,其悠扬的曲调和深情的演唱让现场观众沉醉。同时,优秀陕北说书艺人陈文艺带来的《剃头》,以其一人分饰多角的精湛技艺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赢得了阵阵掌声。同学们带来的二胡演奏《弦意岭南》、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等节目也展现了专业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校馆演员的默契配合,让非遗文化与专业艺术教育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








演出结束,师生们还专访了梁梅与陈文艺两位非遗传承人。梁梅老师分享了自己与榆林小曲结缘四十余年的故事,并现场教授了学生榆林小曲的经典片段。她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感受每一首曲子背后的画面与情感,激发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陈文艺老师则详细介绍了陕北说书的历史渊源、乐器使用及表演技巧,让学生们领略到了这一传统曲艺的独特魅力。




12日上午,实践团队前往绥德县文化馆,在此开展了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美育共同体建设协作基地的挂牌及交流活动。同学们在文化馆内聆听了多位优秀歌手及传统艺人演唱的陕北民歌及绥德平安书,艺术家们用质朴的歌声传递着黄土高原的深情,现场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在随后的行程中,师生们还探访了陕北民歌博物馆和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馆中丰富的文物和实物,全方位呈现了陕北的自然地理风貌、历史文化成就以及民俗风情,诉说着陕北往昔的艰苦岁月与如今生活的巨大变迁。离开博物馆,师生们走进佳县赤牛洼民俗村,这里犹如一座露天民俗文化宝库。老窑洞、旧农具、传统服饰等展品勾勒出了陕北乡村的生活图景。村民们自编自演的民俗节目,更是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烟火气息与民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红色教育,在研学中汲取力量

实践团队先后前往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和米脂县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通过聆听讲解、参观珍贵的历史文物及影像资料,详细了解了榆林地区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与贡献。

在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风貌。米脂县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内,师生们参观了毛泽东旧居、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等革命遗址,透过煤油灯、军用地图等实物,重温了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在陕北的峥嵘岁月。



 此外,实践团队还参观了陕北民俗博物馆、陕北红色藏品陈列馆、中国算盘博物馆等六座特色博物馆,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如同多棱镜,折射出榆林文化的多元性。在陕北民俗博物馆,婚俗礼仪、节庆习俗的复原场景让人仿佛穿越到旧日陕北;中国算盘博物馆内,从远古算具到近代算盘的演变,则展现了古人的智慧结晶。榆林老街步行街古城六楼(鼓楼、凯歌楼、钟楼、星明楼、万佛楼、文昌阁)不仅是榆林作为边塞古城的历史见证,其匾额、雕刻中蕴含的文化符号,更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精神传承。行走其间,仿佛能听见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深刻感受到榆林“古城新韵”的独特魅力。




在开展了大量实地调研后,研究生团队拜访了著名音乐学家乔建中老师。围绕老师的生平经历、榆林当地文化特色及非遗当代创新路径,师生们提出了“延安时期陕北民歌的创作传播”“AI人工智能如何参与非遗传承”等问题。乔建中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以生动案例阐释了陕北音乐的独特价值,并向学生们提出三点期许,希望同学们多看书、勤思考、好好做人。



为期一周的实践中,研究生部师生深入榆林非遗传承一线与红色文化圣地,在传承非遗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在追寻红色记忆中坚定理想信念。未来,研究生部将继续深化此类社会实践活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音乐人才贡献力量。



文稿:牛榕

图片:王宣懿 朱一丹